民办学业教育就业信息服务网
隐私政策  网站著作权 
首頁 》 行业中心

政策法规

更多

就业资讯

更多

一线动态

更多

直播电商:新兴趋势、深远影响与规范发展

时间:2025-05-30 发布人:admin 来自:民办学业教育就业信息服务网

从2016年直播购物兴起,“直播+电商”的购物模式便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与观念,重塑着实体经济的产业生态。如今,蹲守直播间、在主播热情的介绍中点开链接购物,已成为众多网民的日常选择。据统计,截至2023年12月,我国直播电商用户规模达5.97亿人,占网民整体的54.7% ,电子商务行业整体从业人数也已超7000万人。直播电商不仅改变了传统零售业的面貌,对上下游行业产生巨大影响,也改变着消费者行为、品牌营销策略乃至社会心理。

蓬勃发展与新兴趋势

我国直播电商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迅猛,2023年已达4.9万亿元,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10.4%,预计今年将突破5.3万亿元。同时,直播电商渗透率从2019年的4.9%飙升至2023年的37.8%,用户数量接近6亿人,多数消费者已接受这种新型消费模式。其快速发展离不开智能手机、5G网络的普及,以及高效物流网络的支撑。

在技术创新方面,随着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、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,AR试妆、数字人主播、个性化推荐和智能客服等新功能广泛应用于直播电商行业。AI通过算法推荐为消费者精准匹配个性化商品,大大提升商品匹配效率和购买转化率;在生成式AI技术逐步成熟的支持下,数字人主播应用渗透率不断提升,进一步赋能行业降本增效。

从发展阶段来看,直播电商经历了“内容升级、合规强化、技术提速”的三大跨越。内容上从过去单纯的“拼流量”“拼价格”转变为如今的“内容种草”,消费者从“缺什么买什么”的目的性购物,逐渐转变为“逛什么缺什么”的体验式消费,用户购物黏性增加,产品溢价空间提升。在合规方面,监管部门不断出台直播电商合规指引,平台积极更新完善规则,消费者纠纷解决机制日渐完善,直播内容生态不断净化。技术层面,数字化、智能化属性不断增强,AI技术贯穿直播电商全流程应用场景。

多维度的深刻影响

对传统零售业的重塑

直播电商突破了经营时间和空间限制,将一些原本难以在线上销售的非标品加入直播间货架,提升了产品曝光度。通过数据分析,它能帮助品牌更准确地预测消费者需求,实现定制化生产,为产品研发、迭代升级提供有效参考。直播电商还为商家降低了流通费用和信息沟通成本,大幅度降低库存风险。同时,为诸多资源禀赋欠缺的中小市场主体提供了市场竞争机会,使其能够针对性发展多元、细分市场。许多经典国货品牌借助直播电商成功“火出圈”,实现了产品的创新迭代和品牌的形象提升,比如百雀羚、回力等品牌通过直播重新赢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。

对消费行为与心理的改变

直播电商通过移动支付、大数据分析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,改善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便捷度,增进了商品或服务供需的匹配精度,提高了营销和物流效率。但与此同时,也带来了消费主义陷阱、虚假宣传、恶性竞争、个人数据泄露、逃税漏税、商业侵权等新问题。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购物决策、消费心理和行为,通过社会认同和购物偏好造成消费者群体的进一步细分,并且使消费者对线上购物产生依赖,导致线上和线下消费者群体之间,甚至线上消费者群体内部的差异进一步扩大。

对就业市场的推动

直播电商创造了众多新型就业岗位,除了主播、辅播,还有选品员、品控师、内容创作者、直播技术维护师等。“互联网营销师”被纳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(2022年版)》,其下增设了选品员、直播销售员、生活服务体验员等新工种。这些新职业为不同背景的人群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机会,特别是为残疾人、低收入者等困难群体提供了灵活就业的途径,降低了就业门槛。据中国残联统计,每年有超过6.8万名残疾人通过电商、直播带货等信息技术实现网络就业。

对上下游产业生态和供应链的变革

直播电商要求供应链快速响应,推动整个供应链中生产、库存、物流等各个环节的系统重组,促使传统供应链应用数字技术,以数字经济理念改变传统供应链。它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改变了既有的产业链,新技术的应用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连接,消费者实时信息的反馈参与到产品的设计、生产和定价过程,推动传统产业由“以产定销”的“大规模标准化生产”迈向“消费者主导的柔性生产”。很多直播电商深入供应链进行产品开发,根据不同主播粉丝群体开发定制化产品,推动供应链向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转变。

在农产品领域,直播电商不仅为农产品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,打破了传统的多层分销体系,降低了营销成本,还增强了消费者信任,建立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,提升了农产品的品牌价值,推动了县域农产品产业链的系统重塑。如陕西的苹果、赣南的脐橙等通过直播电商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,帮助农民增收。

现存问题与规范发展

随着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快速增长,一些乱象也随之出现。部分平台和主播在“流量为王”的驱动下,实施虚假宣传、虚构评价、伪造数据等不法行为。由于消费者难以直接接触商品,对直播中的商品信息、主播资质、商家背景等信息无法充分了解,导致可能基于虚假信息购买到低质量或不符合描述的商品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,2023年,全国12315平台接收网购投诉举报1261.1万件,占投诉举报总量的56.1%,直播带货投诉举报量逐年上升,5年间增幅高达47.1倍,主要集中在购买到“三无”产品、货不对板、售后维权困难等问题。

为了促进直播电商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,我国已陆续制定和完善了电子商务法、广告法、《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》等专门法律规范,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直播电商行业监管体系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》自今年7月1日起施行,规定直播带货必须说清楚“谁在带货”“带谁的货”,旨在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,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权益侵害。

规范直播电商行业,需要各方共同努力。监管部门要持续跟进和动态调整监管制度,针对虚构产品效果和用户评价、以限时促销的方式进行虚假宣传、直播带货逃税等问题加强监管;消费者要提高辨别能力,勇于维护自身权益;带货主播及直播平台应注重产品真实性与服务质量,谨慎选品,详细介绍商品信息,不误导消费者;直播平台需严格审核带货主播及其直播间的资质,督促电商商家建立完善的售后维权机制,落实售后维权服务,保护消费者的信赖利益。

直播电商作为新兴的商业模式,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渐规范,它将在促进消费、推动产业升级、创造就业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。